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忻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5-22      来源: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相关文件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忻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忻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5月22         

  (此件公开发布) 

    

忻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

    

  2016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加快忻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牵引带动作用,圆满完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验收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经济工作会议和骆惠宁书记忻州督导调研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全国旅游业政策利好、新一轮中部崛起、山西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山西省旅游三大板块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为创建实施总纲,以《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整体要求》为基本依据,落实山西省构建全省域旅游发展“331”新格局战略部署、《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18〕58号)《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等要求,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打响“美丽忻州·心灵之舟”旅游品牌,将忻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二、工作目标

  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完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验收工作,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6大主要考核指标。 

  1、到2019年底,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5%以上,年旅游收入达到600亿元。 

  2、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 

  3、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年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 

  4、全市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5、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6、以三大板块为重点的旅游产品覆盖忻州全域,旅游业真正成为忻州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全体验旅游产品 

  1、提升重点景区,开发全新景点 

  积极推进重点景区提质升级。大力推动芦芽山景区、河边民俗馆、老牛湾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动原平天涯山景区、静乐天柱山景区、代县文庙、岢岚古城、河曲临隩公园、岢岚县宋长城景区和吴家庄、定襄七岩山景区、定襄遗山书院、保德县飞龙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开展A级景区创建工作。芦芽山要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秀容古城、石岭关、雁门关要积极配合推进“中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 

  2、创新旅游业态,丰富产品体系 

  谋划建设一批综合性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旅游综合体项目。积极引进房车营地、体育运动、健康养生、森林度假、主题庄园、低空飞行、旅游演艺等旅游新型业态。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丰富品牌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忻州十大重点旅游产品,净化心灵—朝圣禅修旅游产品、启迪心灵—民俗体验旅游产品、激荡心灵—边塞文化旅游产品、愉悦心灵—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洗涤心灵—温泉康养旅游产品、陶冶心灵—文化研学旅游产品、放飞心灵—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回归心灵—黄土原乡休闲产品、震撼心灵—山河观光旅游产品、滋养心灵—避暑夏养旅游产品。 

  3、做强特色城镇,发展乡村旅游 

  按照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完善特色旅游城镇服务功能,打造砂河旅居小镇、东寨旅游小镇和河边民国风情小镇等特色主题小镇。 

  依托我市丰富的风俗民情和自然美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期重点打造四类乡村旅游示范村:休闲农业型(南园村、吴家庄),历史文化型(雁门关村、悬空村)、康体养生型(顿村、北合索、汤头村),古村古镇型(娘娘滩、宁化古城、故城),红色教育型(南怀化、伯强村、南茹村)。 

  4、放大平台效应,联动精品线路 

  走出单一景区、单一观光、单一业态的传统发展模式,构筑兼具综合开发、业态复合、产业聚集多种功能,集景、村、产、城于一体的忻州全域八大旅游产业发展平台。 

  在巩固净化心灵祈福游、放飞心灵休闲游等十大经典游线的基础上,策划推出红色经典、夏养避暑、乡村民俗等精品旅游线路,并融入全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线路之中,使我市成为国内热点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和必选之地。 

  (二)促进全链化产业融合 

  1、明确产业定位,培育新兴产业 

  坚持把旅游业定位为忻州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举全市之力发展旅游产业,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幸福产业、消费型城市创新发展的潜力产业及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体系,聚焦新兴产业,培育“旅游+互联网”、“旅游+科技”、“旅游+航空”、“旅游+体育”等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2、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 

  通过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商旅融合等“旅游+”及“+旅游”的融合发展,使得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为旅游业提供资源景观、服务设施、旅游商品等,最终撬动全市各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以旅游为引导的产业升级模式。 

  文旅融合应立足弘扬睁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的徐继畲文化,艰苦创业、以弱胜强的根据地文化,雷厉风行、开拓创新的走西口文化,不辱使命、群策群力的杨家将文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文化,博大精深净化心灵的佛教文化、雄宏壮阔激荡心灵的边塞文化、古朴醇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高亢激越风格迥异的戏曲文化、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挠羊文化。农旅融合重点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休闲农牧业旅游项目。体旅融合可以植入体育旅游项目和业态,包括健身运动、自驾野营、专项运动、户外探险等多种形式。 

  (三)完善全覆盖公共服务 

  1、推动交通升级,健全咨询集散 

  结合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我市旅游发展实际,构建忻州全域旅游交通网。重点建设(提升)全市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建设,构建以三条国家一号旅游专用公路为主线、旅游连接线为次线、旅游支线或通景公路为“毛细管网”的三级旅游公路体系。 

  主要旅游干道进行旅游化、景观化、标识化、服务化打造,沿路设置旅游驿站、观景平台、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旅游服务设施,必要时增设自行车绿道、自驾车营地等专项基地。提升五台山机场、大西高铁及筹建中的忻雄高铁站点、市内已建和待建高速公路出入口与周边旅游区之间的道路交通系统,打通机场、高铁站、高速出入口、国省县道和景区专用路之间的断头路,构建通达14个县(市、区)、连通华北、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通过构建“3+11+N”旅游咨询集散工程,即东部五台山、中部忻州古城、西部芦芽山3个市级全域旅游集散地、11个县域旅游集散中心及N个旅游服务中心,实现忻州旅游交通集散服务全覆盖。 

  2、强化信息导向,规范标识系统 

  依据《城市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31382—2015)以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标牌设立标准(试行)》,逐步完善忻州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工程建设。工程内容包含行车导向、行人导向、旅游服务导向三大系统。 

  加快公共交通指引标识的多语种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国、省道沿线等重要节点交通标识引导服务功能。规范跨区域、乡村公路设置标准化标识,在旅游道路沿线、景区景点建立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 

  3、完善智慧旅游,打造智慧景区 

  近期重点落实构建忻州市旅游基础数据库、拓展旅游公共信息发布渠道、加强旅游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旅游政务平台建设、智慧交通服务平台建设、发行智慧旅游卡、打造智慧景区管理系统、实施智慧旅游游客服务系统、拓展智慧营销方式等九大举措,实现忻州智能旅游快速发展。 

  智慧景区建设要引导现有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 

  4、推动厕所革命,美化城乡环境 

  围绕旅游公路、景区景点、城街村镇,新建一批旅游厕所,努力实现“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标识规范”的创建目标。2018—2020年新建(改建)厕所150座。 

  美化城乡环境,建设四美忻州,即“美丽城市、美丽小镇、美丽乡村、美丽景区”,实施“四美忻州”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忻州城乡景观体系。 

  (四)强化全渠道品牌营销 

  1、实施品牌战略,创新旅游形象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趋势,整合资源、精心包装,放大品牌形象辐射作用,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营销,进一步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度,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品牌。 

  构建“美丽忻州·心灵之舟”总体旅游品牌形象,并围绕其打造一系列主题旅游品牌产品,推出三张国际旅游名片、四大国内旅游招牌和三个区域旅游热点。 

  2、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内容 

  推动忻州全域旅游三大营销举措。首先,通过立体营销扩展营销主体,发挥全民+全媒体+全渠道的多维营销渠道作用;其次,通过主题营销瞄准细分市场,针对细分市场、客源市场,树立忻州多彩旅游形象;第三,通过节事营销带动舆论热点,特色节庆赛事,引发全民关注。 

  在做好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传统产品推介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忻州地区特色,将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知名院校、乡风民俗、优良生态、商贸活动、科技产业等拓展为目的地宣传推介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 

  3、创新营销机制,实现全员营销 

  建立忻州全域旅游四大营销机制:强化旅游营销职能、建立联动营销机制、筹集营销专项资金、出台营销优惠政策。 

  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广营销中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方式,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员旅游营销格局。 

  4、丰富节庆产品,加强赛事推广 

  依托忻州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每年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节事活动。通过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中国·忻州摔跤节山西跤王争霸赛、黄河速度滑冰马拉松比赛等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扩大忻州旅游知名度、促进经贸交流,打造城市品牌,提升经济活力。 

  (五)优化全方位保障机制 

  1、推动体制改革,健全管理机制 

  实施领导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两大工程。通过完善忻州市政府领导体制,健全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建立新型沟通桥梁,强化旅游业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狠抓市场联合执法机制、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跨行业资源综合保护机制、旅游形象的统筹推广机制及产业协同促进机制五项管理机制,强化党政领导的综合协调作用。 

  2、整治市场秩序,提升全民素质 

  建立市场综合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旅游诚信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明显遏制旅游市场乱象,做到旅游各个环节运行井然有序,让游客愿消费、敢消费、放心消费,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市场秩序混乱,有恶性旅游欺客宰客等事件的,不予通过验收。 

  推动旅游者文明出游,旅游企业诚实守信,从业人员服务至诚。引导旅游者普遍做到讲安全、讲礼仪、讲卫生,不大声喧哗、不乱写乱画、不违法违规;旅游企业普遍做到讲信誉、重品牌、有担当;从业人员普遍做到自觉宣传文明旅游,自觉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3、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投诉处理 

  实施旅游安全制度建设、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旅游保险产品建设、相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建设、旅游安全管控体系建设及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建设六大安全保障措施,从政府管理角度、游客安全需求、企业安全责任、多部门安全监管等多方面实现游客旅游安全。 

  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积极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咨询中心等多样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受理热情友好、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不断提高旅游投诉的结案率、满意率。 

  4、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忻州市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忻州市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总部。构建忻州旅游产学研一体化智力平台,丰富旅游人才智库。建设忻州旅游人才“百千万”工程,即百个高级将领、千个中级骨干,万个初级递补。 

  充分发挥产业标准化发展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完善旅游业标准体系,扩大旅游标准覆盖范围,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树立友善好客旅游服务形象。 

  (六)推动全力度旅游扶贫 

  1、制定扶贫目标,细化扶贫规划 

  近期忻州全域旅游扶贫目标为:2019年,全市力争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打造1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新建改建乡村旅游点厕所10座,策划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10次,包装推广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3类15项。到2020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景区提供就业岗位、旅游项目工程建设、经营企业对口帮扶等途径,打造3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助力47个建档立卡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助力133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2、促进旅游就业,落实精准扶贫 

  建设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加大技术支持,进一步改善传统旅游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环境,切实为新型旅游企业招募员工创造便利条件。编制《忻州市旅游创业就业指南》,实施旅游创业就业培育工程。开展旅游创客行动,形成艺术创作、科技创新、文化演艺、商品设计创意等创意产业集群。 

  认真实施好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忻州市入选的11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开发工作,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农业旅游示范项目和原生态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发展生态农业体验游,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 

四、创建验收步骤

  按照原国家旅游局创建工作部署,以《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为引领,全面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及验收工作。验收工作以县为单位、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为忻府区、代县,第二批为除忻府区、代县外的其他各县(市)。 

  第一阶段:开展创建阶段(201812—20193月)。在忻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全面开展对标创建工作。忻府区和代县人民政府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验收申请。 

  第二阶段:第一批验收阶段(20194—20195月)。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忻府区、代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进行初审,接受省文化和旅游厅验收。忻府区和代县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第三阶段:第二批验收阶段(20195—202012月)。2019年5月—7月,针对忻府区、代县在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其他各县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的总结和验收准备工作。2019年8月—12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对第二批创建单位进行初审。2020年,做好接受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检查及验收的准备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命名。创建成功后,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以成立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旅游行政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加强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研究和问题解决。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各县(市、区)政府、各单位要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各县(市、区)政府要有专门部门和人员专项负责,各有关单位一把手要全心投入、全程参与、全力支持。 

  (二)标准管理保障 

  加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落实。严格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旅发〔2017〕7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优化提升全市旅游产品体系,丰富休闲文化娱乐设施,完善配套度假区接待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建立旅游投诉处理和市场监管的标准流程。制定一套规范的投诉处理的标准流程,进行相关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同时设立投诉处理办公室,建立文化旅游、市场监督等部门旅游执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黑车”、“黑导”、“黑店”等损害忻州市旅游形象的不法行为。 

  (三)人员和经费保障 

  加强对全域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放活用人机制,多渠道引进各类旅游项目管理、经营人才,合理解决人才引进过程中涉及的户籍、档案、社会保险问题。分层实施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开展旅游工作普及性教育与培训。 

  市县两级财政将旅游发展所需要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规划编制和景区创建、星级评定、举办节会等重点工作的补助和奖励,各区县加大对旅游宣传的投入。统筹用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基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全域旅游发展。 

  (四)政策法规保障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15〕17号),针对性出台各种扶持政策。进一步鼓励企业及个人发展旅游业;鼓励旅游者积极消费等。 

  (五)考核机制保障 

  为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按期达标,市政府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并纳入年度考核。忻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领导小组要同各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后者也要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对创建工作的考核监督,对工作出色,按时达标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工作不力,影响整体创建的,及时通报并进行责任追究。 

  六、任务分解 

  全面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细则》(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旅游发展实际,将忻州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分解为8大工作任务、39个工作事项、84条具体举措。 

  (一)规划统筹 

  1、旅游规划创新 

  (1)编制《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成针对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具有引领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系统性规划方案,是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进度安排和部门任务分解,并由市政府印发,配套督办考核措施。(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完善专项规划体系。制定《忻州市旅游产品开发策划》、《忻州市旅游公共服务行动方案》、《忻州市旅游营销推广行动方案》、《忻州市旅游发展市场治理行动方案》等系列专项规划、行动方案体系。(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多规融合 

  (4)与经济社会规划融合。将旅游产业作为忻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并在忻州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贯彻落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与其他法定规划融合。将旅游发展需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等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6)与产业规划融合。将旅游业发展需求与农业、水利、林业、海洋等行业规划深度融合。(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等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多规融合创新举措。编制《忻州市“多规融合”工作实施方案》,探索旅游业多规融合举措。(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旅游规划实施管理 

  (8)编制并发布、实施《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包含文本、图件、说明书、专题研究。(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9)制定“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资金配套、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的规划落地实施方案。(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0)建立旅游规划督查督办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对旅游规划进行实施评估,评估整改方案得到有效实施。探索规划实施与管理的创新举措。(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二)要素体系 

  4、旅游餐饮 

  (11)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在忻州古城、各县(市、区)主要旅游乡镇(街道)建设地方美食街区、特色美食基地,以神池县民俗美食街区为示范引领,形成忻州市系列就餐环境整洁卫生的特色餐饮街区、休闲夜市。(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2)创建地方餐饮品牌。创建“神池炖羊肉”、“神池小杂粮”、“五寨粉皮”、“代县熬鱼”、“原平锅魁”等忻州系列地方特色餐饮产品品牌。鼓励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地方特色餐饮品牌称号。(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3)发展旅游特色餐饮。以忻州旅游八大平台为依托,在各平台核心旅游吸引物周边建设主题化旅游美食基地,为游客提供便捷而丰富的快餐和小吃。(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旅游住宿 

  (14)建设星级宾馆体系。以忻府区为住宿产业发展核心,完善星级酒店体系。(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5)引进精品酒店品牌。引导开发忻州文化特色精品酒店,针对汉庭、如家等精品酒店品牌开展招商活动。(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6)引导建设忻州特色民宿产品体系。引导开发“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等忻州系列特色民宿品牌。构建以老牛湾自驾车营地、五台山和芦芽山森林木屋、雁门关帐篷酒店为特色示范的主题化住宿类产品体系。(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6、旅游交通 

  (17)旅游风景道。依托山西省三大板块一号国家旅游观光公路,加快布局忻州市自驾车风景道体系,逐步形成“快行慢游”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交通体系。(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8)旅游休闲步道。建设五台山森林公园“大美太行”国家森林游步道、芦芽山全民森林健身步道,筹建云中温泉、五台山风景区、雁门关风景区、芦芽山风景区的自行车绿道、慢行步道系统。(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9)城市绿道。根据忻州市休闲绿道系统规划,建设以三大板块旅游公路为依托的绿道节点、重点景区绿道体系、城郊绿道体系、乡村绿道体系。建设汾河国家乡村(绿道)公园绿道示范项目。(市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旅游吸引物 

  (20)A级景区与度假区。积极申报芦芽山世界自然遗产、协助申报中俄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依照近期芦芽山景区、中期河边民国风情小镇、远期老牛湾峡谷的时序创建国家5A级景区。根据规划编制忻州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及旅游产业基地/园区的创建行动计划并落实工作任务。(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1)类型多样、创新性强的旅游吸引物。以滹沱河国家湿地公园、忻州绿色矿山公园为示范引领,引导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吸引物项目,创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科技感强、生态性好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2)城市与特色村镇。引导创建忻州市国家休闲示范城市;创建静乐县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县;创建以秀荣古城旅游小镇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奇村康养小镇、东寨旅游小镇等为示范的一系列旅游特色小镇产品。建设大五台、芦芽山、云中温泉、忻定原城市旅游四大旅游产业聚集区。(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3)产业园区。引导同川梨乡休闲农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庆鲁文化艺术创业示范乡村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引导芦芽山全民森林健身步道、繁峙瑞迪航空基地等创建旅融产业基地。以忻州特色文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国土、气象、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为基础,通过“旅游+”及“+旅游”,积极打造产业融合园区项目。(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体育局等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4)形成忻州市以“品牌引领、山河联动、产城融合、旅游扶贫、四美共建”为总纲,旅游产业聚集区为项目平台的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8、旅游购物 

  (25)构建“忻州有礼”旅游商品系列。包含民俗工艺品、文物艺术品、土特产品、文创纪念品四大类商品,通过创意设计、深加工、特色包装,打造百余款旅游商品系列。通过专业运营管理,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忻州旅游商品体系,争获国家级旅游商品大赛奖项。(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9、旅游娱乐 

  (26)以《又见五台山》大型演艺为旅游娱乐项目标杆,引导开发忻州非遗文化剧种北路梆子、河曲民歌、繁峙秧歌、晋北鼓吹、佛教音乐、二人台、社火等民间戏曲小剧场、娱乐性表演或民间娱乐活动。不断提升忻州特色娱乐演艺品牌知名度。以雁门关景区旅游娱乐创新示范,探索“雁门英雄城”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开发方式,引领文化旅游景区转型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三)公共服务 

  10、旅游交通网络 

  (27)外部可进入性。开通太原机场和五台山机场至忻州汽车站和忻州旅游集散中心的直达机场大巴。提升大运黄金旅游廊道交通通达性及旅游风景道体系,形成通景公路、乡村旅游公路及旅游连接线工程。(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航机场管理局、太原铁路局忻州车务段) 

  (28)内部交通网络。实施“最后一公里”旅游公路建设工程,构建以三条一号国家旅游专用公路为主线,旅游连接线为副线,旅游支线为“毛细管网”的三级旅游公路体系。(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1、旅游交通配套 

  (29)旅游集散中心。构建“3+11+N”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即东部五台山、中部忻州古城、西部芦芽山三个市级全域旅游集散地、11个县域旅游集散中心和N个旅游服务中心。 

  提供包含旅游集散、旅游咨询、旅游会展以及旅游众创中心以及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复合功能。(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民航机场管理局、太原铁路局忻州车务段,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0)公路服务区。以忻州现有高速公路服务区为空间基础,融入旅游集散、咨询及服务功能。尤其沿主要旅游风景道、旅游连接线、旅游支线等旅游线路安排,设置旅游驿站等旅游交通配套体系。(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2、旅游交通组织 

  (31)开通五台山机场、大西高铁站、忻州汽车站、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集散点至主要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产融基地、国家主题公园之间的旅游专线公交、旅游客运班车等。构建以忻府区为核心的城市观光巴士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提供公共自行车租赁、招商专业汽车租赁服务供应商。(市交通运输局、市民航机场管理局、太原铁路局忻州车务段,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3、旅游标识系统 

  (32)规范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在全市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主题类公园、旅游类特色小镇、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旅游产融基地等涉旅场所,建立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包含全域全景图、旅游吸引物全景导览图、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3)旅游信息咨询体系。在五台山机场、忻州火车站、大西高铁站、忻州客运站等主要旅游集散地位置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城市商业街区、主要旅游区(点)、乡村旅游点等游客集中场所位置显著处须设置咨询服务点。编制忻州市及各县(市、区)旅游攻略,为远程旅游者提供权威旅游攻略服务。(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民航机场管理局、太原铁路局忻州车务段,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4、旅游厕所 

  (34)围绕旅游公路、景区景点、城街村镇,新建一批旅游厕所,建设“分布合理、管理规范、比例适当、文明宣传、免费开放”的旅游厕所体系。2018—2020年新建改建厕所150座。(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5、旅游安全保障 

  (35)制度建设。制定针对各种旅游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创建期内每年至少进行过1次演练。(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6)风险管控。建立包含广播、互联网、微信、手机短信等多信息预警的发布渠道。旅游企业制定健全、安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针对特种旅游设施设备、旅游节庆活动等开展安全监管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7)旅游救援。有与本地110、120、119等合作的救援体系,引导旅游企业组建专门救援队伍或与其他专业救援队伍合作,或与其他商业机构救援合作。保险产品全面覆盖且有效理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公安局、市交警支队、市应急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四)资源环境 

  16、资源环境质量 

  (38)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对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方案。(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9)提高全域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达优良级标准。主要旅游区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符合(GB3838-2002)类标准。(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7、城乡建设水平 

  (40)以“四美忻州”为标准,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小镇,美丽景区,美丽乡村”忻州城乡形象。提升城市文化符号、水系文化元素、历史街区风貌。构建农业生产型、历史文化型、产业资源型、红色教育型乡村景观风貌体系。推进忻州市区旅游化改造工程、重点城镇旅游化改造工程、乡村景观旅游化提升工程、景区风貌特色化提升工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8、全域环境整治 

  (41)落实“三边三化”旅游区、旅游廊道、旅游村镇周边实现洁化绿化美化;“三改一整”旅游接待户全面实现“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污水处理旅游景区、旅游示范村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垃圾处理旅游景区、旅游示范村实现垃圾分类回收、转运和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覆盖等环境整治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9社会环境 

  (42)居民宣传教育。向目的地居民开展全域旅游相关宣传教育,强化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43)旅游惠民工程。实现忻州市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基地等公益性场所免费开放。旅游接待场所对老人、军人、学生、残疾人等特定人群实施价格优惠。(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44)旅游扶贫富民。引导旅游扶贫工作切实落实执行。形成龙头景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带动型、乡村旅游带动型三大旅游扶贫模式。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和“三变改革”、直接就业、定点采购、帮扶销售农副土特产品、输送客源、培训指导、资产收益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受益脱贫致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45)旅游扶贫工程。实施千村万户富民计划;创建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区(点)。重点实施“三县引领、四级联动”精准旅游扶贫工程,分层次、分类指导确定旅游扶贫的开发模式和建设重点。通过带动3个旅游扶贫示范县、1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2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培育发展1000户旅游扶贫示范户,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发展能力,带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46)旅游扶贫示范。争取旅游扶贫富民经验得到全国层面认可。综合社会环境方面,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等品牌荣誉。(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五)优质服务 

  20、服务标准化 

  (47)标准完善、标准执行。借鉴五台山旅游服务标准化服务试点的创建经验,建立和完善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体系。引导忻府区禹王洞旅游景区、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凤凰山生态植物园等重点景区进行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1、服务标杆化 

  (48)引导五台山、雁门关等景区成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编制《忻州市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投放至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服务咨询服务点,以便游客方便获取。(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2、服务智能化 

  (49)智慧旅游。建设忻州智慧旅游景区,忻州市景区景点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且信号畅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0 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须提供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服务;主要乡村旅游点须提供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服务。(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1)开发忻州智慧旅游服务网络,构建针对自助旅游者的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2)建设“功能完善、上下联动”的旅游运营监测中心。依托忻州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创建旅游大数据中心,具有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建立全域旅游监测指挥平台及展示中心。具有行业监管、产业数据统计分析、应急指挥执法平台、舆情监测、视频监控、旅游项目管理和营销系统等功能。建设与山西省连接的旅游服务线上“总入口”,并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市政府信息中心、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3、投诉处理 

  (53)积极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利用“忻州网”、“智慧忻州网”运营忻州旅游手机APP,开发“忻州旅游官网”微信公众号、设立忻州旅游投诉专线、旅游集散中心等多样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游客集中区均设有旅游投诉点,线下投诉渠道畅通。(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4)构建健全的旅游投诉处理制度,按章处理规范公正,确保投诉当日反馈结果。(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4、市场管理 

  (55)执法队伍建立。组建忻州市文化旅游执法队伍,进行旅游市场监督和旅游质监执法。(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6)建立忻州旅游社会信用体系,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行动。扩大旅游企业“红黑榜”应用,强调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应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加强行业监管。(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5、文明旅游 

  (57)编制忻州文明旅游公约、开展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指南宣传教育活动。设立忻州文明旅游示范景区景点、开展旅游文明执法培训、设立忻州不文明游客黑名单。选取忻州市文明旅游典型,并投放至国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6、旅游志愿者服务 

  (58)在五台山景区、雁门关景区、芦芽山景区、禹王洞景区等9处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等,设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组织常态化旅游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9)常态化地深入景区开展旅游志愿者讲解服务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旅游志愿者文明旅游活动。(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六)品牌营销 

  27、营销保障 

  (60)资金保障及奖励制度。市县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制定旅游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如旅行社促销奖励办法等,并落实执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8、品牌战略 

  (61)通过构建“忻州,心灵之舟”总体旅游品牌形象,以“美丽忻州·心灵之舟”为口号,打造五台圣境、雁门雄关、黄河民俗3张国际旅游名片,云中温泉、清凉太行、红色胜地、芦芽美景4大国内旅游招牌,长河漫道、黄土原乡、龙腾山河3个区域旅游热点。(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62)在国家级媒体平台上进行品牌推广。通过立体营销、主题营销、节事营销等多维营销渠道,针对细分市场,以特色节庆引发全民关注。形成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等节庆、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黄河大众速滑国际冰上马拉松等赛事活动,通过常规性旅游节事活动,推广国家级旅游节事品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9、营销机制 

  (63)建立主体联动的营销机制。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文化、旅游、体育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营销联动机制。整合利用各类市外宣传营销资源,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0、营销方式 

  (64)有效运用高层营销、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进行目的地营销。利用“忻州网”、“智慧忻州网”运营忻州旅游手机APP、“忻州旅游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创新性方式,进行目的地营销。探索通过微信互动网页等多种创新营销方式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七)体制机制 

  31、健全领导机制 

  (65)充分发挥忻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对全域旅游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发挥领导作用,有效解决重大问题或事项。探索领导机制创新办法。(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66)将忻州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制定年度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并成为主要考核指标。(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2、旅游协调机制 

  (67)建立由市政府牵头的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文化和旅游项目联审制度。能够及时解决跨部门协调问题,统筹产业融合发展事宜,部门协调顺畅、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创新示范区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68)强化涉旅部门联合执法,与相关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工作机制。(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3、旅游综合管理 

  (69)提高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综合管理能力,承担起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与资金管理、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0)探索建立现代旅游统计制度与统计体系。(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统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4、行业协会自律 

  (71)建立旅游行业协会。主要地方旅游企业(个体经营单位)组建忻州市酒店行业协会、忻州市餐饮行业协会等综合的或专业的旅游相关行业协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2)形成忻州市行业协会自律机制,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诚信服务平台,并定期公布诚信信息。(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3)以行业协会为主体,通过行业培训及交流活动探索建立自组织的市场机制。(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八)政策供给与创新 

  35、全域旅游支持政策 

  (74)出台《关于推进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将忻州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上升到政策制度的高度,明确旅游业在忻州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全面支持全域旅游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5)发改、财政、住建、交通等部门制定全域旅游发展专项政策文件,且出台配套实施方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6、财政投入政策 

  (76)探索设立市、县两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作为旅游发展及旅游创新创业的资金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7)出台针对旅游项目,特别是乡村旅游以及旅游公共类项目优先安排政府贷款贴息政策。制定对列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进行奖励和对重大项目年度完成率较高的进行奖励政策。(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各商业银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8)探索财政金融政策创新举措,支持旅游业创新。(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7、投融资政策 

  (79)建立旅游项目库,把重点旅游项目优先纳入本地优选项目库,并配套支持旅游项目前期研究、申报、立项、扶持政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80)探索制定有利于综合运用现代金融手段及开发性金融融资的方案或政策。(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81)编制忻州市旅游项目招商手册,制定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专业旅游企业进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8、土地政策 

  (82)制定旅游分类用地方式或政策,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在年度用地计划和指标中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探索突破土地供给瓶颈,发展地方旅游。(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9、旅游人才与教育 

  (83)旅游人才教育。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忻州市重点人才支持计划;制定引进旅游人才的相关政策。深化校企合作,筹建忻州旅游职业学院,依托忻州师院、忻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旅游人才培训合作。着力加强旅游创业培训、服务提升培训、在职教育培训,形成旅游人才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忻州旅游“百千万”人才库。(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科学技术局、市教育局、忻州师范学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84)旅游培训与交流。成立忻州市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总部,构建忻州旅游产学研一体化智力平台,丰富旅游人才智库。开展外出参观培训、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开展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