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16:58 大 中 小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北靠长城,西临黄河,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三关”之一偏头关所在地。境内长城纵横交错,曲折蜿蜒,山河关堡星罗棋布,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之一,被誉为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
一、基本情况
全县境内长城总长126公里,有关7座,堡29座,烽火台247座,敌台100座,马面214座;长城把群山、黄河、雄关、古堡连成一体,地势险要,气势雄大,既是古代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偏关县长城概括起来有一个“第一”,两个“唯一”。
一个“第一”:偏关县是全省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即山西第一,全国第二。
两个“唯一”:一是偏关县是山西省境内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唯一县份。万里长城与黄河在偏关县老牛湾首次相聚,中华文明的两大象征在此深情握手,犹如挽成一个吉祥的巨型中国结。二是偏关县是山西省内外长城交汇的唯一县份。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在柏杨岭好汉山堡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Y”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丫角山”。偏关县境内长城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类型构成多、保存状况复杂等特点。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楼、望台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代“晋北锁钥”、“永镇边陲”之地。
(一)明代长城。偏关明代长城分布在5个乡镇,58个村,长城总长度120公里,境内以护城楼为总峰的六路传烽和长城沿线烽火台共247座,靠长城骑墙而建的敌台100座,靠长城骑墙而建的马面214座,分布在9个乡镇的关堡36座。境内长城(内长城)由神池县烈堡乡进入偏关县南堡子乡南场村,先向西北经北场、大庄窝村,跨苦条山后转向正北,经地椒峁、老营镇安儿沟、南梁上,跨关河经边墙上、史家圪台,在柏杨林、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大体呈南北向分布,全长约33. 5千米,平均海拔1200-1800米,墙体夯筑、或以片石包砌,虽部分段落有损毁,但总体保存尚好。境内长城(外长城)由偏关县老营镇柏杨林、丫角山起经野羊窊、朱儿窊、小元峁、水泉乡窑洼前南海、许家湾、水泉、后海子、窑沟子、万家寨镇阳湾子、白泥窑、正泥埝、滑石、马道嘴、老牛湾望河楼止,大体呈东西向分布,全长约51千米,平均海拔1100至1800米。墙体采用泥土夯筑、条石砌筑、砖包等建筑手法。有的段落或存夯土、或存墙体,墙
体上现存4座空心敌楼,总体保存尚好。境内长城(黄河边)由偏关县万家寨镇老牛湾望河楼起沿黄河东岸向南经大嘴、东长嘴、乾坤湾、万家寨、麻地塔、五铺梁、欧梨嘴、小寨子、天翅湾、关河口、天峰坪、石峁至寺沟南嘴楼入河曲县境,大体呈南北向分布,全长约35. 7千米,平均海拔927—1100米,该段长城以山险为主,尚存墙体约3530米,以制高点建有烽火台控制全线,总体保存尚好。
(二)明代以前长城。偏关县境内早期长城分布于南堡子乡南泉寺教子沟村、地椒峁村一带,全长约6100米,总体保存一般。
二、长城保护情况
近年来,偏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城保护工作的批示精神和《长城保护条例》,长城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制订了长城保护计划,开展了长城保护修缮和重点地段抢修工作,大力推进长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利用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先后恢复了三关总传烽护城楼,建起了长城博物馆和长城碑林,维修了寺沟长城150多米,恢复并开发了水泉堡地下长城,同时对水泉堡的城门和城墙进行了维修,对老营堡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复修。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县成功举办了以“爱我中华,护我长城”为主题的山西省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弘扬了长城文化,宣传了长城保护工作,在偏关大地上有一批爱长城、护长城的守关人,长年研究长城、保护长城、宣传长城,形成了人人保护长城的浓厚氛围。